全球首次! 他用“视听黑科技”让大足石刻“活”起来
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,要将千百年来的记忆拍成电影了!消息一出,迅速引发广泛关注。
北敦煌,南大足
上朝峨眉,下朝宝顶
这些都足以说明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
近日,知名导演陈建军的两部特种电影
《天下大足》和《大足石刻》杀青了!
据悉,大足石刻电影将由知名导演、文博文旅研究院院长陈建军率领团队量身打造,一部是4K宽银幕主题电影《天下大足》,另一部是8K球幕电影《大足石刻》。这是陈建军继敦煌莫高窟系列电影之后,将要完成的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特种系列电影。
数字化“黑科技”打造沉浸式视听盛宴
4K宽银幕电影《天下大足》将以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时代、大足石刻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横纵向坐标,让游客迅速了解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和思想内涵。而8K球幕电影《大足石刻》则将向观众重点展示其艺术价值,并从多维度呈现大足石刻。两部影片有望在今年下半年与游客见面。
文化遗产景区跨界做电影的背后,还暗藏更深远的文博棋局…
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原则,摄制组不触碰文物本体,完全通过高分辨率数字摄影、色彩校正、智能拼接、3D扫描技术、3D建模技术等技术,经过反复试验、修正继而获取洞窟内的图像和3D模型资料,一个大一点的洞窟往往要拍摄好几万张照片。
▲大足石刻电影拍摄现场(主办方供图)
▲摄制组计划还原“千手观音”雕塑场景 姚於 摄
宝顶山石窟第8号——千手眼大悲像龛罗国家 摄
主创团队如何将大足石刻这段始于宝顶山崖壁上的故事,以及1007只佛手、菩萨低眉、金刚怒目、华严三圣像等丰富、壮观的石窟艺术形象,通过电影语言表达出来,展现其历史、艺术、科学的价值?
据陈建军介绍,摄制组将通过数字化“黑科技”复原5万余尊石窟造像,将成电影角色。“我们摄制组兵分4路,对宝顶山、北山、石门山、石篆山、南山等区域的石刻进行了全方位实景信息采集,包括一些隐藏在深山中游客很难见到的石窟也都进行了采集。团队将通过洞窟CG艺术化加工、高精度球幕CG渲染和影片后期制作,重现经典。一些被风化、被破坏的石像,也将通过文史资料背景,在数字化影像中让其‘活’起来,观视健康也是此次项目中首次应用,其中视听健康技术支持由惠仁康宁实验室参与其中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大足石刻》还运用了12K鱼眼摄影机与球幕技术结合的制作技术,这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。陈建军说:“拍摄过程中,见到了好多平时难以得见的宝贝,尤其是北山136窟(转轮经藏窟),那是我拍摄历史题材这么多年来,见过的最令人震撼的石窟。”
用数字技术和内容平台把大足石刻打造成文化IP
重庆大足石刻博物馆占地约100亩,投资2.9亿元,拥有中国佛教艺术陈列厅、大足石刻艺术陈列厅、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展示厅等陈列展览馆,以及配套展示馆、石质文物保护中心、民间雕刻艺术品陈列厅、环幕电影厅、4D电影院,身在其间,你能身临其境地接触到逼真的模拟石窟等项目,该馆以大足石刻文物的收藏、保护、研究、利用为主体,采用数字化、虚拟成像、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,更充分地展示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重庆市旅游局市场处介绍,为更好保护露天石刻文物,重庆市引入3D扫描技术,计划将所有石刻进行扫描后,在一间虚拟的“石窟”中,将造像的真实场景还原给观众。三维画面不但可用来欣赏,还可以精确测量出每个石刻、造像的尺寸、构造等,有关专家可以据此来研究甚至还原真实的大足石刻。
大足石刻拍电影,意欲何为?
作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,为何要布局电影?艾媒咨询集团创始人兼CEO张毅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表示,大足石刻通过电影语言来讲述历史文化,可以聚焦更多年轻游客的目光,这也符合Z世代的消费习惯。张毅还指出,电影有利于大足石刻提升产品附加值,“电影能让石刻造像‘活起来’,变成文化的东西融入大众。通过电影还可以拓展周边衍生品,未来将线上、线下打通,塑造景区自己的IP,形成全产业链,甚至还能把受众扩展到景区以外的全球。”
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——大足石刻
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,拥有5万余尊石窟造像,以规模宏大、雕刻精美、内涵丰富、保存完好著称于世,被誉为“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”。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,历经晚唐、五代,盛于两宋,绵延明清。大足石刻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。大足石刻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石刻中的“千手观音”造像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、贴金、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。
史料记载,1945年4月暮春,杨家骆、马衡、顾颉刚等15人组成大足石刻考察团,循艺术考古之科学方法,考察了北山、宝顶山石窟,查看了南山、石门山道、佛造像区。并摄制影片一部,拍摄照片200余帧,摩绘200余幅,拓碑100余通,编制北山佛湾、宝顶大佛湾石刻目录、部位图各两种,并鉴定其窟名、编定其窟号,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料。大足石刻之名,也是这次考察团使用后为世人认同,一直延续至今。